据海外网报道,中国有望超过欧洲,成为俄罗斯管道天然气的最大买家。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正通过“西伯利亚力量”管道逐步增加对中国的天然气供应。该管道自2019年底启用,设计年输气能力为380亿立方米。2024年9月份,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签订了一项协议,就12月份的额外供应达成共识。这使得日输气量提前达到合同规定的最高水平,而这一目标原计划是在2025年初实现。
与此同时,中国驻俄罗斯大使张汉晖对媒体表示,从俄罗斯经哈萨克斯坦向中国输送天然气无法实现,因为连接这两个亚洲国家的天然气管道已经处于满负荷状态。张汉晖大使指出,为了沿这条路线输送俄罗斯天然气,就得再修一条新的天然气管道。张汉晖大使说:“这有点远,大家正在研究,但总的来说,这是不现实的。我告诉过俄方伙伴,这不现实。”
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意味着中方婉拒了俄罗斯的提议,规划中的“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项目,哈萨克方案已经正式告吹出局。据报道,俄方曾多次提议,在东线号”中俄天然气管道竣工运行后,再开建一条天然气管道,俄方希望该管道的起点位于西西伯利亚地区,进入中国境内后再输送到东部地区,在俄方的计划中,一旦该管道落成,将会大大拉动西伯利亚更多地区的经济发展,对俄经略远东地区也有巨大意义。
一直以来,俄罗斯都是中国在天然气进出口贸易的头号合作伙伴。而且俄乌冲突的爆发,让这个国家在能源出口领域越来越依赖中国市场。所以他们急切地希望中哈俄合作能够顺利进行。但中国不同。与俄罗斯相比,我们可选的合作伙伴多得多:像卡塔尔、沙特乃至澳大利亚,都与我们在这一领域有着密切的贸易往来。在这一前提下,我们大可以徐徐图之,不急不躁地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能源布局。
当前,中国通过“西伯利亚力量1号”管道和中哈边境的其他输气管道,已经获得了充足的天然气供应。因此,在现阶段,中国似乎更倾向于优化和整合现有资源,而非急于启动新的重大项目。在这种情况下,中俄哈管道的建设对中方而言,其实并不是“必选项”。当然,鉴于中俄在能源领域的紧密合作关系,两国依然可以继续探索其他可行方案,以深化能源合作,从而实现真正的共赢。
而美国智库“全球能源监测”认为,现在急于推动“西伯利亚力量2号”的不是中国,而是俄罗斯。其报告称,中国的目标是在2030年前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并在2060年前争取实现碳中和。而目前中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可再生能源,并降低风能与太阳能的发电成本,“得益于这种惊人的建设,电力行业的碳排放量目标可能会提前5年达到峰值,那么此时再增加天然气供应,对中国能源转型的意义也就越来越小”。
此外,中国大使还谈到了从俄罗斯到中国的“西伯利亚力量-2”天然气管道规划,他透露中俄已经达成一致,项目肯定会落地,只是路线方案尚未确定,一个方案是过境蒙古国,而另一个方案则不会过境蒙古国。可能是听到中国大使“话风有变”,担心“西伯利亚力量-2”天然气管道“夜长梦多”,普京忙派出了心腹——俄能源部长齐维列夫访华。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称,齐维列夫与中方官员进行了深入会谈,探讨了扩大俄能源对华出口的前景,并对液化天然气项目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