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设计和汽车动力输出限制等问题频频引发争议。数百名已经支付定金的准车主组建维权群,联合发起无损退车诉求,要求小米取消选装费用并全额退还定金。小米汽车是否存在虚假宣传?消费者的诉求是否合理?针对此次争议,记者采访了山东交通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副教授班孝东,山东交通学院交通法学院教授、山东康桥律师事务所律师房广亮等专家及汽车行业业内人士,从技术和法律两个维度进行了专业解读。
“从拆解汽车后的视频来看,小米汽车的前舱盖并没有配备专用的导流管道或进行风道优化,因此空气仅能自由通过孔洞,无法实现有效的导流或散热效果。”班孝东说。这款标价4.2万元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曾被小米官方宣传为“赛车级空气动力学设计”“2个贯穿风道”。首批小米SU7 Ultra交付后,有车主拆解后发现,其所谓的双风道高效导流碳纤维开孔,内部结构仅比普通版多了一块塑料支架。与传统赛道级车辆相比,小米汽车的设计存在明显不足。高性能车辆通常会在开口后方设置流线型导流管,这些管道能够精准引导气流至需要散热的部位。
他说:“从空气动力学角度来看,专业的风道设计不仅关乎散热,还能显著提升车辆的下压力。当气流通过优化设计的通道时,流程会变得更长,流速加快,从而在前轴区域形成负压区,产生额外的下压力。如今小米没有进行风道设计,那么提高下压力也就无从谈起了。”
许多消费者表示,之所以选择购买碳纤维前舱盖,很大原因就是小米汽车宣传时强调的汽车内部结构升级。“如果只是想要一个碳纤维挖孔机盖的话,改装店一万块可以搞定。”班晓东说。
从法律层面来看,房广亮表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商品宣传中对性能、功能等信息,与实际情况不符,且对购买行为有实质性影响的,属于虚假广告。从目前公开的信息和维权车主提供的证据看,小米汽车对该选装件的宣传与实际产品性能确实存在明显差距。现在维权的车主,也有很多是奔着该部分配件所明确宣传的创新功能和作用才购买的这款车的,故小米汽车对该配件的宣传应被认定为虚假宣传。
“如果说小米公司的虚假宣传对车主的购买行为产生了根本性、实质性影响,导致车主作为消费者的购车目的无法实现,消费者是有权解除合同的,其提出的无损退车或者退一赔三的要求也是合理的。至于已交付定金的消费者也可以适用定金罚则,要求双倍退还定金。”房广亮说。
不过,房广亮表示,消费者如果想要维权,一定要收集能够证明虚假宣传对自己的购车行为产生实质性影响的证据,比如和销售人员的聊天记录,自己在购车时广泛查询的文献,车友会、车友群里面对于该配件特殊功效以及该车型特殊性能的评价等等;并保留好定金单据、购车合同、发票等证明自己购买行为的证据。
除了硬件缩水外,小米汽车软件层面的“阉割”也是此次争议的焦点:5月1日,小米汽车通过OTA推送“排位模式圈速考核”功能,将小米SU7 Ultra的1548匹马力限制至900匹,要求车主必须在指定赛道内完成圈速考核才能解锁全功率,而这一操作未在购车协议中提前说明。
业内人士表示,马力是衡量发动机功率的单位。小米对汽车限制马力相当于发动机功率下降了,那么百米加速的时间就会变慢。“发动机功率大,一脚弹射起步。限制之后,起步会慢很多。”
目前,小米汽车指定的8条赛道分别位于北京、上海、成都、珠海、株洲、东莞、绍兴等地,接待能力有限且收费不菲。“要想完成考核,需要付出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不说,还要达到指定圈速,这对大多数民众来说都是不可能实现的。”班孝东说。
在法律层面,房广亮认为,尽管小米SU7 Ultra上市宣传时确实以1548匹马力、1.98秒破百的极致性能为卖点,而且这也是很多消费者购买该款车的根本原因。但是,客观上讲,小米公司在该车上市时,该款车1548匹马力功效的使用还是无需解锁的,所以并不能认定该车在上市宣传的时候属于虚假宣传。不过,小米公司在购车合同中未明确提及“赛道考级”条款,却在交付后通过OTA升级增设限制的做法,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的“知情权”条款与第二十条“真实信息告知义务”条款,已然构成了对消费者知情权的侵犯,也是对购车者车辆使用权的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