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了一天雨,屋里一点都没漏,以后下雨再也不用愁了。”8月10日,一场大雨降临亳州市谯城区,杏坛家园小区居民周兰亭仔细查看家里的天花板,没有发现任何漏水痕迹,他的心终于踏实了。
杏坛家园是安置小区,建成已有十余年。随着房屋老化,周兰亭位于顶楼的家出现大面积漏水问题。“屋外下大雨,屋里下小雨”成为常态,墙面因渗水出现霉变、鼓包、掉皮,让周兰亭糟心。房屋大面积漏水,小修小补没用,必须要对屋顶进行大修。然而,杏坛家园没有维修基金,修缮经费一直落实不了,房屋补漏一拖再拖。
转机发生在今年1月,谯城区出台《谯城区安置小区后期维修工作机制》,明确安置小区出现质量问题,由物业公司提出维修申请,经社区、街道、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审核后,交由区属企业魏武国控集团进行维修。今年7月,周兰亭的家再次出现漏水,他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向小区物业反映。魏武国控集团工作人员现场核实后,立即启动维修程序,经过两天的紧张施工,楼顶防水工程完成,周兰亭家的漏水问题得到解决。
安置小区房屋维修问题曾是谯城区的“老大难”。谯城区物业管理服务中心负责人黄灿告诉记者,该区共有27个安置小区,安置房近5万套,安置群众4万余户。安置房房龄逐年增加,电梯、屋顶、外墙等公共设施的维修需求也在逐年递增。“安置小区大都没有单独设立公共维修基金,属地社区、物业公司虽能解决一些小问题,但在面对一些专业性强、资金需求大的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黄灿说。
为了破解安置小区的房屋维修困局,谯城区探索建立安置小区后期维修机制。在明确维修主体、维修流程、服务标准的同时,设置“安置小区维修资金池”,将全区1.2万余套公租房租金收益和521处政府闲置资产运营收入注入资金池,不足部分由区财政统筹。既盘活了闲置国有资源资产,又从源头上解决安置房小区维修资金来源问题。目前,资金池已注入资金1420多万元。
“治已病,还要治未病。我们除了对问题房屋进行修缮,还主动把关口前移,做好房屋日常管护。”黄灿告诉记者,在对高频维修事项归纳总结的基础上,魏武国控、属地社区、物业公司三方会商,制定关键设施设备周期性巡检计划,比如,雨季前检修屋顶、下水管道,入冬前检修水管防护设施等。对房龄过大且防水设施老化的小区统一进行防水升级,力求防患于未然。组建专业应急维修服务队,储备常用易损配件,在每个楼栋、每部电梯内均公布24小时应急服务电话,遇到紧急情况,随时出动参与应急抢修和救援,为群众提供满满的安全感。
今年以来,魏武国控集团共接收安置小区维修申报单507份,现在已全部维修完成,群众对安置小区的重复投诉量大幅下降、满意度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