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日讯(全媒体记者 王翊玮 通讯员 周冬梅 欧阳扬)今日,记者从中建五局获悉,随着最后一段排水管道铺设完成,标志着红旗渠水系排水改造项目已顺利完成全部管道施工任务,也意味着长沙东部老城区的水环境治理与内涝防治工作迎来关键里程碑。
红旗渠水系排水改造项目是全国首例老城区排水系统成建制提质改造项目,也是长沙市落实中央环保督察整改重点项目。项目位于河东中心城区,其汇水范围涵盖浦沅路以北,朝阳路、车站路以西,浏阳河以南,芙蓉路以东的老城区,总汇水面积达11.66平方千米。
项目建设管道长度约16.3千米,管径规格从D800到D2600不等。如同为老城区“血管系统”进行一次全面翻新。
老城区施工,每一步都充满挑战,项目团队进场之初就面临“三重难关”。通讯员供图
老城区施工,犹如在“城市迷宫”中穿行,每一步都充满挑战,项目团队进场之初就面临“三重难关”。由于施工区域地处老城区,地下管线错综复杂,给水、燃气、电力等各类管线交织,每一次管道开挖都需小心翼翼,避免对既有设施造成破坏。同时,在狭窄的街道与密集的居民区,施工空间极为有限,大型机械进出困难,材料运输也面临诸多不便。此外,长沙夏季的高温闷热与暴雨天气,更是给施工进度和安全管理带来严峻挑战。
记者了解到,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流水冲刷,老渠渠道腐蚀,管涵结构受损,溢流污染严重。“我们一方面要修建新的截污干管,另一方面要确保老渠通行不受影响。”中建五局总承包公司红旗渠项目项目经理涂敏说,“由于老渠图纸缺失,只能靠测量员实地测量,我们的测量员每天要往返渠道和地面数次。”
施工前期,项目方联合专业测绘团队对地下管线进行精准探测,历时一年,绘制出完整详细的三维渠道地下管线分布图,结合实际情况优化施工方案;针对施工空间受限问题,采用分段施工、错峰作业的方式,减少对周边居民生活的影响。
在技术层面,引入非开挖施工技术,降低对城市道路和既有设施的破坏;利用BIM技术进行施工模拟,提前预判施工难点,优化施工流程。为应对极端天气,建立气象预警机制,合理安排施工时间,配备充足的防暑降温物资和防汛设备。
“管道终于通了。以前下雨天出门要蹚水,现在终于看到盼到头了。”住在朝阳路社区的居民张阿姨看着窗外正在恢复的人行道,满脸期待。
“项目建成后,将保障居民的生活和出行安全,有效保护浏阳河水环境。”涂敏说。
资深地质工程专家张劲超表示,“红旗渠水系排水改造项目,很多都属于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可以作为推广全国的老城区排水系统成建制提质改造的一个成功案例。”
据悉,接下来,项目团队将转入检查井砌筑、路面恢复、绿化修复等后续工程,力争2025年底全面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