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南充顺庆,处处热潮涌动:走进车间厂房,机器轰鸣奏响“生产协奏曲”;深入项目现场,建设者挥汗如雨攻坚忙;探访园区内外,政企同心绘就发展新图景。今年以来,顺庆区在新兴产业培育、营商环境优化等方面持续发力,工业经济呈现“总量提升、质态优化、后劲增强”的良好态势,为全年目标实现筑牢了坚实根基。
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区域强。今年上半年,顺庆区在新兴产业赛道上精准发力,以特种光纤、高端药用玻璃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崛起,不仅填补了区域产业链空白,更以“技术突围”撬动“价值跃升”,为工业经济发展注入澎湃新动能。
7月18日清晨,四川和泰光纤有限公司车间内,没有喧嚣的人声,只有机器运转的低鸣——这是精密制造的“专属旋律”。身着防静电服的技术人员紧盯屏幕上跳动的参数,透明的石英材料在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设备中缓缓转动,四氯化硅与氧气的混合气体在微波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如同“分子级的积木搭建”,在石英管壁逐层沉积出二氧化硅薄膜。
“你看这条沉积曲线,每一次波动都代表一层材料的叠加,数千层下来,就能形成符合传感需求的光纤芯层结构。”该企业首席科学家涂峰指着设备显示屏解释,这套工艺的材料利用率近乎100%,正是特种光纤能精准捕捉桥梁振动、油气管道温度变化的“核心密码”。不远处的拉丝塔旁,刚下线的光纤被缠绕在卷轴上,如同一条条透明的“工业神经”,即将奔赴国内外5G基站、数据中心的建设现场。
“我们的传感型特种光纤,在长距离工业作业中就是‘中段导航’。”和泰光纤总经理陈江的语气中带着自豪,他指着车间内两条已调试完毕的拉丝塔介绍,“今年60万芯公里的产能目标稳了,预制棒产能也能达到5吨。”更让他信心十足的是市场反馈:产品已应用于国内多个5G基站建设项目,海外订单也在陆续洽谈中。他说,他们不只是卖产品,还能提供从工程设计到运维的全周期解决方案,这就是技术附加值。
同一时刻,在不远处的南充临江新区低碳产业园内,东阳光药用玻璃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基地正上演“火与水的淬炼”。熔炉内,1600℃的高温将石英砂、硼砂等原料熔化成透亮的玻璃液。随后,玻璃液从出料口缓缓流出,沿着特制导流槽注入自动化成型设备。智能控制系统如同“隐形的手”,精准调控着塑形压力与冷却速度,玻璃液在机械臂的传送中完成从液态到固态的蜕变,经过切割、打磨后,成为一根根长度误差不超过0.1毫米的中性硼硅玻璃管。
东阳光药用玻璃科技有限公司生产部长江永拿起一根玻璃管,对着光线展示其均匀的透明度:“这是我们用十年磨出的‘硬家伙’。”他坦言,从2012年启动研发至今,团队攻克了12项核心技术,才形成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配方。“国际主流产品的耐腐蚀性大多停留在基础级,我们通过调整硼、硅比例,把指标提升了3倍以上,生物制剂、高端注射剂用它包装才更安全。基地一期计划年产能1万吨,目前生产线月底完成调试并启动正式生产。
“和泰光纤的三期项目全部达产后,每月产能将达100万芯公里,东阳光药用玻璃则填补了川东北高端药用包材的空白。这些新兴产业的突破,不是偶然的‘单点爆发’,而是产业链布局的必然结果。”顺庆区经济信息化和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上半年该区聚焦“卡脖子”技术领域,通过“靶向招商+政策扶持+要素保障”组合拳,推动高新技术产业从“落地”向“扎根”跨越。接下来,将进一步深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强化创新资源整合,持续优化全流程服务,推动更多高新技术产业项目从“扎根”走向“繁茂”,不断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
企业的“茁壮成长”,离不开营商环境的“阳光雨露”。上半年,顺庆区将服务触角延伸到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从协调运输货车到布局双电源双回路,从打通燃气管道到定制化政策包,来自政府部门的暖心服务,让企业轻装上阵闯市场,为工业经济稳定增长注入了“强心剂”。
四川鸿赫通风设备有限公司的车间里,激光切割机正以0.1毫米的精度裁切不锈钢板,蓝色防护罩内的火花如同跳动的星点,与折弯机“哐当”的作业声交织成“生产交响曲”。在车间尽头的成品区,通风设备整齐码放,即将通过物流车发往成都。
“订单能够如期交付,得感谢园区的‘及时雨’。”该公司总经办主任黄晓红的思绪回到去年底——当时企业接到一批加急订单,若不能按期交货将面临高额违约金,可突如其来的物流运力短缺让她犯了难。“当时上午10点向园区反映,中午12点就有10辆大货车集结到位,还给我们开辟了专用装卸通道。”她指着墙上的“服务清单”说,从那以后,园区建立的“企业点单、部门跑腿”机制成了企业的“定心丸”,上半年已帮他们解决了用工短缺、原材料采购等难题。
黄晓红介绍,上半年鸿赫通风实现产值4000余万元,订单已排至年底,这背后是园区“保姆式”服务的支撑。“我们提出的‘员工宿舍加装热水器’‘食堂食材集中采购’等需求,都在一周内解决了。现在,企业只需专注生产,其他的事,政府比我们想得还周到。”
不远处,在南充昆冈玻璃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熔融的玻璃液在窑炉中翻滚,映红了工人的脸庞。生产厂长陈刚盯着仪表盘上的燃气压力数值,这个曾让他彻夜难眠的“关键指标”,如今已稳定运行了1个多月。“我们的玻璃窑炉最怕‘断气’,一旦停炉,整炉玻璃液就会凝结报废,损失至少数百万元。”
陈刚回忆,公司今年5月筹备点火时,园区不仅协调解决了双电源双回路的电力需求,还在燃气管道未到位的情况下,组织施工队加班加点铺设管线名技术人员守在现场调试,直到窑炉温度稳定在1580℃才离开。如今,这条药用玻璃生产线月底的正式投产做最后冲刺。“政府周到的服务,让我们能放开手脚接订单。”
“服务企业,不能等问题找上门,要主动‘沉下去’发现问题。服务越精准,企业运转就越顺畅,这是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出的‘共赢之道’。”临江新区低碳产业园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园区组建了由规划、建设、应急等部门组成的服务专班,对重点企业实行“一企一策”。同时,建立了“三张清单”机制,即企业诉求清单由专人对接,每周更新;问题解决清单明确责任人和时限,办结销号;政策落实清单则根据企业类型精准推送。目前,园区内16家企业已全部入驻,累计为企业解决用工、审批等各类诉求12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