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下午,南充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全力打赢经济发展翻身仗加快建成省域经济副中心”主题新闻发布会(顺庆专场)。会上,位于顺庆区搬罾街道的南充市医学科学产业园项目赚足了眼球,作为四川省重点项目和南充“大学城”核心拼图,该项目正以惊人的姿态勾勒出这座城市的医疗教育新地标,它究竟有何独特之处?
提及这个项目,第一个关键词必然是“大”。这个“大”首先体现在体量上,1820亩的占地面积相当于170个标准足球场,整体建设规模创南充市教育类项目新高。
“整个项目包含37栋主体建筑,建筑面积达60.3万平方米。配套建设90万平方米的园林绿化景观,绿化率达45%,同步铺设给排水、电力、通信、燃气等综合管线余公里。”南充临江新区顺庆管委会主任唐学亭介绍。
这个“大”还体现在攻坚力度上,为了项目可以如期推进,搬迁了18家企业、596户农房,总拆迁面积达17.4万平方米,是南充近五年拆迁规模最大的项目之一。
而更深远的“大”在于社会影响,作为川北医学院74年校史上最大规模的迁建工程,它关系着2万余名师生的教学科研生活,该项目被写入《南充市教育体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中共南充市委关于加快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决定》,一举一动皆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其战略意义不言而喻,不仅在医疗教育资源整合上迈出关键一步,更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成为引领未来的创新高地。
如果说“大”是基础,那“快”绝对是这个项目最亮眼的标签。该项目于2024年3月破土动工,2025年6月基本建成,仅用时15个月,比同类高校建设项目平均用时缩短了40%。
37栋建筑8个月内实现封顶,68万平方米绿化2个月成型,55万平方米内装4个月全面收官。最忙的时候,4500根桩基分区同步开工,100多台大型设备昼夜作业,日均投入3000余名工人(高峰时段每天超5000人)、1000余台机械设备,以“白+黑”“5+2”的攻坚节奏全速推进。
针对最大单体建筑图情中心结构复杂和跨度大问题,创新采用“精密测量+仿真平台+特殊工况定制”技术,短时间内破解难题。在内外装修施工与总平景观交叉施工中,采取“高温机械作业、早晚人工抢工”“分层入场、同步推进”模式,有效破解交叉作业难题,实现项目建设高效快速推进,硬是把“不可能”变成了“超预期”。
快而不糙,“精”字便是这个项目的底气。自项目启动规划设计以来,校地双方就扎在一线调研,反复会商论证,设计团队精锐尽出精雕细琢;校地专班协同联动、专题研讨、专家论证、集思广益。
“经过700多个昼夜,上百次思想碰撞、数十版方案的比选,才定下以‘中国风格、巴蜀气质、学校传统、国际特色’为理念贯穿整个方案设计。”唐学亭介绍到,比如,项目标志性建筑图情信息中心“天心十道”布局中展现的“川”和“北”,既传承了南充历史文化底蕴,又彰显了川北医学院的独有特色。
施工中更是把“精”刻进了细节里,150余次质量专项检查、32间样板打样、300余次预验收,以推动项目建设实现“一次成优”。
同时,全程运用智能技术、绿色建造、智慧管理等先进手段,从生产、安全、技术、质量等多维度实现25项应用创新管理,解决了500多项设计难题,32台智能施工机器人让关键工序效率提升20%,智慧管控平台从生产到安全全程“盯梢”,科技感拉满的同时,更守住了品质底线。
当“大”“快”“精”的基因融合,最终呈现的是怎样的答案?答案是“美”。如今的医学科学产业园,红墙黛瓦与飞檐画栋相映成趣,小桥流水与绿树成荫交相辉映,45%的绿化率让校园成为“会呼吸的生态氧吧”。
这份美不仅是视觉享受,更获得了专业认可,作为入选2024年四川省智能建造试点项目,成功拿下了2025年全国第三届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标准化技术竞赛一等成果。始终秉持“出手即出彩、完成即完美”的理念,正朝着“鲁班奖”的目标冲刺。
从蓝图到实景,这座用时15个月崛起的“超级校园”,不仅是川北医学院冲刺“医科大学”的硬件王牌,更将成为南充“产教城”融合发展的重要支点。未来,随着川北医学院新校区的启用,这座兼具规模与品质、速度与温度的园区,必将让南充建设国家医疗卫生中心、冲刺省域经济副中心的脚步迈得更稳、更快。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报料渠道:私信“四川新闻网”微信公众号、拨打互动热线“”或发送邮件至“ ”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