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钙资源“一石多吃”产业链日益成型、“热电联供”循环经济模式日臻完善,鹏达不锈钢热轧线顺利投产……今年上半年,贺州市的传统工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绿色蝶变”,其核心驱动力,在于对资源价值的“吃干榨净”。
走进广西云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一块块大理石原石经过精密工序,变身为大型商超广泛采用的可降解餐盒和塑料袋,连生产固废也摇身成为矿山复绿和建材产品的优质原料。
贺州市依托丰富优质的碳酸钙资源禀赋,近年来全力构建“矿山开采—天然石材—碳酸钙粉体—人造岗石—复合新材料—固废综合利用”的全产业链生态循环体系,通过持续推动碳酸钙产业链升级,加大企业招商引资和技术引进力度,全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碳酸钙新材料产业集群和“中国母粒之都”。
广西云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正是贺州市推进碳酸钙产业补链延链强链引进的新材料企业。该公司以碳酸钙矿石为原材料,构建起“矿石开采—碳酸钙粉体—降解塑料母粒—降解塑料制品—固废综合利用”的绿色生态循环经济降解新材料全产业链。
该公司副总经理钟伟平介绍,普通的碳酸钙原石价格每吨最高约80元,但是通过技术改造和先进工艺,将碳酸钙加工为可降解碳酸钙粉体、母粒和塑料制品后,附加值可提升10倍以上。
此外,贺州市还积极推进绿色矿山与碳酸钙精深加工一体化发展,打造集绿色矿山、绿色物流、绿色仓储、绿色精深加工等于一体的碳酸钙精深加工产业园,将矿山开采尾矿、工业固废等用于生产粉体、建筑骨料、道路基材、水泥、混凝土等领域,充分发挥碳酸钙的资源价值,实现“一石多吃、吃干榨净”。
走进富川华润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蒸汽余热间,一幅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画卷徐徐展开。
华润电力(贺州)有限公司、华润水泥(富川)有限公司和华润雪花啤酒(广西)有限公司三家企业在这里构建起紧密的循环经济模式。电厂产生的粉煤灰、脱硫石膏被水泥厂回收利用,啤酒厂所需的水、电、蒸汽均由电厂稳定供给,而其排出的硅藻土、酵母泥、酒糟等副产品则交付水泥厂掺烧处理,这一模式显著节约了资源和成本,大幅减轻了环境压力。
依托华润电力提供的余热蒸汽资源,富川推行的“热电联供”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吸引了众多“用汽大户”,广西康信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之一。“我们工厂里生产用的热量都是华润电力提供的,蒸汽管道直通厂区,有效降低了综合能耗。”广西康信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何建新表示。
这是贺州市发挥“热电联供”优势、打造循环经济的成功实践,利用电厂余热蒸汽,不仅有效降低企业能耗成本,解决了企业项目落地的能耗瓶颈,更有力推动了低碳循环产业链形成。
近年来,贺州市在“热电联产”建设上持续取得新突破。在贺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贺州仁信热电联产绿色科技园项目建设正酣。该项目遵循“以商招商、以商建园、以商延链”的思路,旨在完善纺织、印染、设计、服装、展销全产业链条,聚力打造承接粤港澳大湾区纺织印染产业的示范园。目前已有24家企业达成投资意向,10家签约入驻。
在贺州冶金循环经济产业园的广西桂鑫钢铁智造有限公司智能车间,企业采用短流程电弧炉炼钢技术,以废旧钢铁为原料,通过“吃废钢、产精钢”的循环模式,减少了对原生矿产资源的依赖,开辟了一条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径。
广西贺州鹏达新材料有限公司不锈钢热轧、酸洗线的投产,则为贺州市不锈钢产业注入了强劲动力。该公司在维持原有核心产能基础上,推进不锈钢卷板生产性配套设施综合技术改造项目建设,对生产线及环保设施进行技术改造,并新建热轧、酸洗生产线,通过对废钢资源的回收利用,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和环境污染,还积极应用余热回收、污水处理等环保措施,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在冶金循环产业发展中,贺州市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引进上下游配套项目,推进补链延链强链,促进能源资源高效循环,持续释放绿色发展新动能。
贺州市在钢铁产业构建“废钢回收加工—钢铁冶炼—轧制—精深加工—钢材产品”绿色钢铁产业链,着力打造广西最大短流程钢铁产业基地;不锈钢产业则积极构建“废钢—冶炼—热轧—酸洗—冷轧—制品”不锈钢再生循环全产业链,提出创建不锈钢全产业链“零碳产业园”,贯彻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金属新材料产业方面将形成全区首个“矿山开采—冶炼分离—稀土金属加工—稀土永磁—永磁电机”稀土全产业链。
这一切变化,离不开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贺州市紧扣“双碳”战略,积极向自治区层面争取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技改专项资金,通过“免申即享”税收优惠、推广“金融惠企”等举措推动政策直达快享,聚焦“7+N”重点产业体系,推动高端碳酸钙新材料、冶金循环、热电联产、金属新材料、电子信息、黄金珠宝、现代农林木业7条循环产业链提质增效。今年上半年,7条循环产业链实现规上工业产值399亿元,占全市规上产值比重高达95.7%。
翻开贺州市上半年工业发展“答卷”,两组数字十分亮眼:全市规上产值419.7亿元,同比增长14.9%,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9%,增速排名全区第二;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118.90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12.9%。
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反向跑”,正是贺州市工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最有力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