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能源合作,俄罗斯提出了新提议,不过这一次,中方没有点头,而另一边的蒙古国则是最终想通了,批准天然气管道项目。那么,俄罗斯提出了怎样的建议?而蒙古国的转向又传递出怎样的信号?
4月15日,中国驻俄罗斯大使张汉晖明确表示,通过哈萨克斯坦向中国输送俄罗斯天然气的方案“不可行”,这一表态直接否定了俄方此前的替代路线设想。原因在于,哈萨克斯坦现有的中亚天然气管道已处于超负荷状态,这条管道不仅承担着土库曼斯坦对华输气的任务,还运输中国西部省份自产的天然气,若再增加俄罗斯气源,则需要新建一条独立管道,但距离远、成本高,经济性不足。
此前,俄方曾寄望于哈萨克斯坦路线,以巩固自身在中亚的影响力,但中方的务实考量占据上风。有分析认为,这一表态也反映了中国在能源合作中的底线思维,即优先保障供应安全与经济可行,避免过度依赖单一路线或第三方增加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当哈萨克斯坦方案被否决后,蒙古国的动向成为焦点。2024年,蒙古国曾因与西方走近及所谓“第三邻国”政策引发中俄疑虑,导致原定的“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项目停滞。然而,蒙古国很快意识到其经济命脉与中俄深度绑定——该国GDP仅约200亿美元,每年10亿美元的过境费对其财政至关重要。
今年3月,蒙古国批准了“东方联盟”天然气管道项目,即“西伯利亚力量2号”的蒙古段,俄蒙双方达成协议,计划2025年第三季度启动环评工作。蒙古国总理奥云额尔登多次喊话中俄,试图重启三方谈判,强调项目对蒙古国经济的拉动作用,包括创造就业、升级基础设施及提升区域地位。
当然,对此中方还是保持了一贯的审慎态度,张汉晖大使表示,“西伯利亚力量2号”项目“一定会落地”,但路线尚未最终确定。目前来看,有两个备选方案:一是经蒙古国的原有计划,二是绕开蒙古国的直连路线。
有分析指出,如果经过蒙古国,优势在于地理条件便利,管道从蒙古国入境后,可直达中国东部能源需求中心,建设成本较低。再加上蒙古国地势平坦,施工难度小,且俄方已与蒙古国地方政府完成前期接触,这些都有利于项目建设。不过,风险同样突出。蒙古国近年与美西方加强军事和稀土合作,可能引发地缘政治干扰,此外,蒙古国曾提出高价过境费和附加条件,增加了谈判复杂性。
因此,若是绕开蒙古国,则包括两条潜在路径:一是从俄罗斯西西伯利亚穿越阿尔泰山脉进入新疆。这一方案上世纪90年代因地质复杂而被搁置,但随着耐低温材料与智能监测技术的突破,该选项也出现了一定的可行性;二是依托现有“西伯利亚力量1号”管网,从伊尔库茨克向南延伸到黑龙江黑河。该方案可复用既有设施,降低成本40%以上,且俄远东的阿穆尔天然气处理厂可以直接供气。
不难看出,两条路线均以减少第三方干扰为核心目标,通过技术创新或设施复用来提升安全性与经济性。相较之下,东线延伸方案因成本优势更可能成为首选。事实上,路线争议背后,更深层的是中俄价格谈判僵局——俄方希望将气价与国际油价挂钩,而中方倾向固定价格以规避市场波动风险。毕竟,俄乌冲突后,俄罗斯对欧洲出口锐减,急需开拓中国市场,但中方手握多元进口渠道,并不急于妥协。
由此可见,中俄管道博弈揭示了中国能源外交的核心逻辑:安全优先,弹性布局。当蒙古国路线因第三方风险存在变数时,直连方案的技术储备与工程预备形成了“双保险”,这种战略思维不仅适用于天然气,也体现在中国对石油、电力等领域的布局中。此外,中国的审慎态度也是对蒙古国的间接警示,蒙古国“第三邻国”政策若过度偏向西方,可能丧失中俄信任,最终损害其自身利益,正如张汉晖大使所说,“远亲不如近邻”,深化与邻国合作才是蒙古国的现实选择。
无论如何,虽然“西伯利亚力量2号”的最终路线尚未落定,但中俄推进合作的决心明确,无论是经蒙古国还是直连,该项目都将成为两国能源互联合作的里程碑。对中国来说,这一选择不仅是技术或经济的权衡,更是对全球化变局下能源安全的深远谋划,在美欧关税战与地缘冲突的背景下,一条稳定的能源通道,象征着中国在复杂国际环境中的战略定力与历史抉择,其意义注定非凡。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