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北拓展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经三亚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根据规划,崖州湾科技城高新区将向北拓宽园区,拓展范围面积约4026公顷,进一步支撑保障“种业”“海洋”国家战略需求,推动崖州湾科技城高新区从科技型产业园区向“产城融合”、职居服均衡综合型城区转型。
为落实崖州湾科技城拓展产业发展空间,解决崖州湾科技城生产性空间严重不足等问题,《三亚市2024年城镇开发边界局部优化方案》在崖州湾科技城北侧调入城镇开发边界302.59公顷,支撑保障“种业”和“海洋”国家战略需求,推动崖州湾科技城从科技型产业园区向“产城融合”、职住服均衡综合型城区转型。为规范和引导新时期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北拓展区的发展建设,特编制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北拓展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北拓展区北至生物谷和第二绕城高速,南至环岛高速铁路,西至规划第二高速公路连接线,东至宁远河,总面积约4027.24公顷。
本次规划在单元规划层面将北拓展区城镇开发边界集中区域即西侧单元作为近期规划单元,范围北至现状南顶岭,南至环岛高速铁路,西至规划高速连接线,东至坝头村,西侧单元范围面积888.54公顷,其中城镇开发边界覆盖面积约320.15公顷。东侧单元方案仅作为远期用地布局的实施愿景,为未来东侧单元方案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次规划在地块详细规划层面将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和近期拟实施区域道路、市政基础设施、截洪防洪等工程作为近期地块详细规划范围。近期地块详细规划建设用地353.00公顷。本次规划审批仅对西侧单元范围内纳入城镇开发边界以及开发边界外准入的近期实施地块规划内容进行批复。西侧单元内保留村庄以批复村庄规划为准,本次规划仅做统筹衔接。
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北拓展区的总体定位为:区城协调创新发展的产研融合示范区。坚持“研、学、产、城”深度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创研基地、高端精密智造基地、大三亚创新服务中心”三个核心功能。
西侧单元规划范围888.54公顷,单元内建设用地面积共459.77公顷。其中,近期地块详细规划布局建设用地353.00公顷。
预测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北拓展区西侧单元规划范围人口总量达到2.7万人,包含产业就业人口2.29万人及带眷人口0.41万人。
根据《三亚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北拓展区范围内分布基本农田1182.15公顷,生态红线公顷。
近期规划建设用地总量353.00公顷,其中,居住用地(07)18.79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量的5.32%;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08)30.96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量的8.77%;商业服务业用地(09)0.73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量的0.21%;工矿用地(10)80.57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量的22.82%;仓储用地(11)2.08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量的0.59%;交通运输用地(12)80.74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量的22.87%;公用设施用地(13)16.83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量的4.77%;绿地与开敞空间用地(14)55.99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量的15.86%;留白用地(16)66.31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量的18.78%。
规划工矿用地容积率采用上限下限结合控制的方式,其余建设用地容积率采用上限控制方式。工矿用地容积率:1.0≤Far≤2.0;仓储用地容积率:Far≤0.5;二类城镇住宅用地容积率:Far≤1.8;科研、科研/商务金融混合用地容积率:Far≤1.8,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容积率:Far≤1.0;留白用地暂不做容积率控制。
建筑高度原则上采用上限控制方式。工矿用地建筑高度≤40m;仓储用地建筑高度≤10m;二类城镇住宅用地建筑高度≤45m;科研、科研/商务金融混合用地建筑高度≤45m;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建筑高度≤30m;留白用地暂不做建筑高度控制。
规划由深海大道-向海路-宝海路作为主要货运通道,组织园区东西侧单元内部货运交通,通过衔接高速联络线及海洋路组织对外货运交通至三亚第二绕城高速及南山港。
规划由蓝海路、新海路、深海大道(蓝海路以东)、富海路作为主要客运通道,组织内部通勤交通,服务规划区人们上下班通勤交通需求。规划通过蓝海路-深海大道(蓝海路以东)及新海路衔接还金路,组织规划区内外客运交通,衔接三亚崖州湾科技城。
规划采用高效方格网路网结构,形成由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组成的三级道路网系统。规划构建“一横四纵”骨干路网系统,统筹衔接崖州湾科技城、崖州古城、中心渔港等周边片区骨干路网,实现与三亚第二绕城高速、三亚绕城快速路、崖州站、镇海站及周边各片区间交通便捷联系。其中,“一横”为深海大道;“四纵”为更海路、海洋路、还金路及富海路。
规划主干路红线米,采用A-A、B-B及C1-C1共3种断面;规划次干路红线种断面;规划支路红线米,采用D-D、E-E及E1-E1断面。
各级道路红线内的用地为交通、市政设施及道路绿化专用,不得占用。道路断面形式可适当调整,但应保证断面宽度和车行道数不受影响。
公交系统由对外快速公交、通勤公交、微公交及定制公交等构成多元化公交系统。其中,对外快速公交规划采用“大站快车”方式,组织对外快速公交线路。规划公交站点布局满足300米半径覆盖80%以上,500米半径100%全覆盖。西侧单元规划设置1处绿色公交首末站,面积0.30公顷。
规划构建交通性慢行道、生活性慢行道、通勤绿道、滨水休闲绿道及田园休闲绿道组成的连续成网、功能多元、独立安全的慢行交通系统,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通勤及闲暇休闲、健身等慢行需求。
规划绿道通过建设风光互补照明设施、太阳能地面铺装及非机动车停车场建设光伏停车棚等,打造绿色慢行交通系统。
规划区以配建停车位为主、社会停车为补充。规划共设置社会停车场7处。其中,西侧单元设置4处,总面积为2.42公顷。
1.竖向设计充分结合自然地形,最大限度地减少土方工程。跨越水系、明渠及铁路等,道路竖向应满足防洪及相关净空要求。
2.道路竖向在满足道路行车安全和平顺前提下,以建设部颁布《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6)为标准。
3.综合考虑道路竖向、场地排水、市政管线衔接、建筑布局等因素,确定场地竖向。场地标高原则上应高于紧邻地块的道路最低标高0.2米以上。
1、预测规划区最高日需水量为2.8万立方米/日,平均日用水量为2.1万立方米/日。西侧01单元最高日需水量为1.9万立方米/日,平均日用水量为1.4万立方米/日。
2、规划区由西部水厂提供供水服务。西部水厂现状的供水规模20万m³/d,远期供水规模30万m³/d。
3、应对规划区北部地形的抬升,规划区东西两侧各布置给水加压泵站1座,设计加压规模分别为14000立方米/日、6000立方米/日,保障规划区供水安全。
1、规划区排水体制为雨污分流制,区内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采取分类处理模式。
2、预测规划区综合污水产生量约为2.0万立方米/日,其中工业污水1.2万立方米/日,生活污水0.8万立方米/日。
西侧01单元综合污水产生量约为1.4万立方米/日,其中工业污水1.0万立方米/日,生活污水0.4万立方米/日。
3、综合考虑规划区地形、各功能组团开发建设时序及尾水排放条件等要素,规划在规划区中部、漳波河北侧布置水质净化厂1座,规划区水质净化厂处理规模2.0万立方米/日,其中西侧01单元水质净化厂规模1.4万立方米/日。
2、为了避免山洪对建设用地产生冲刷侵袭,规划依据汇水分区在建设用地外围山脚布置截洪沟,引导南顶岭、马鞍岭山洪进入东西两侧地表水系,构建山洪独立排放系统。
3、规划在保障雨水排除安全的基础上,进行雨水资源化利用,提倡补充景观水、地下水、道路和绿地浇洒用水等多元化的雨水利用方式。
1、规划区再生水需求总量为0.5万立方米/日,西侧01单元再生水需求总量为0.4万立方米/日。
2、规划再生水水厂供应规模0.5万立方米/日。再生水厂与生活水质净化厂一体化布置,负责将经过深度处理后的再生水加压输送到各个用水点。
2、规划东西区各布置110千伏变电站1座,变电站装机容量均为2×50兆伏安,110千伏供电线千伏变电站。
2、各种管线离建筑物的距离由近到远依次为:电力管线—通信管线—给水配水管线—燃气配气管线—再生水管线—雨水管线、地下管线相互交叉时,各种管线垂直方向的相互关系从浅到深一般次序为:通信管线—电力管线—燃气管线—给水管线—再生水管线—雨水管线—污水管线。各种管线尽量在竖向上错开,避免管线在同一水平线、规划区范围内布置缆线公里,规划将给水管线、再生水管线、电力管线、通信管线等纳入缆线型综合管廊。
规划区生活垃圾产生量为71t/d,西侧01单元生活垃圾日产生量为41吨/日。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